“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中國實踐與世界貢獻”智庫報告面向全球發布 思維導圖來了!一圖了解智庫報告 十個堅持!讀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
目 錄
前 言
第一章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背景和豐富內涵
1.1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1.2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
1.3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鮮明特征
第二章 建設生態文明的中國實踐
2.1綠色低碳轉型的中國行動
2.2 環境污染防治的中國決心
2.3 生態保護修復的中國奇跡
2.4 倡導綠色生活的中國風尚
第三章 實現美麗中國的制度保障
3.1 直面生態環境領域治理痼疾
3.2 織密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綠網
3.3 把握體制機制改革的辯證法
3.4 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第四章 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的中國智慧
4.1 為世界謀大同的天下情懷
4.2 應對生態挑戰的中國貢獻
4.3 攜手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結語
參考文獻
編寫說明
前 言
我們的地球如此美麗,也如此脆弱。伴隨數百年工業化進程,人類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態系統平衡,人與自然深層次矛盾日益顯現。當前,世界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是以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還是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成為擺在全世界面前的時代之問。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要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偉大思想引領偉大實踐。新時代以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根本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堅強領導,根本在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這一重要思想以其深厚的人民情懷、文化情懷和天下情懷,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歷史和現實相貫通,深刻闡釋了人與自然、保護與發展、環境與民生、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凝結著對發展人類文明、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深邃思考,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思想偉力無遠弗屆,真理之樹永遠常青。
本報告從綠色低碳轉型的中國行動、環境污染防治的中國決心、生態保護修復的中國奇跡、倡導綠色生活的中國風尚等多方面,生動展現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深入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背景、核心要義、豐富內涵和世界貢獻。
第一章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背景和豐富內涵
我們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形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實現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大轉變。
——習近平
新時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導新實踐。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中國共產黨的創新理論發展邏輯看,這一重大思想源于中國共產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的不懈探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成果,是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思想財富。
習近平總書記歷來對生態環境保護看得很重,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工作來抓。早在40多年前,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間他就強調,寧肯不要錢,也不要污染,嚴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鄉。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間,他對生態環境保護進行了系統的實踐探索和理論思考,提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前瞻性論斷,領導筼筜湖綜合治理,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深入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作為這一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1.1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和鮮明的歷史特點,是在世情國情社情發生復雜深刻變化的歷史條件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作出的科學解答。
時代呼喚:全球生態環境治理需求從未如此迫切。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來,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使全球生態失調、環境污染、資源緊張、氣候變異,制造了危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災難。為解決這一難題,國際社會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艱巨努力,可謂步履維艱。令人扼腕的是,國際舞臺上出現的“生態治理逆全球化”的單邊主義,使本來就十分艱難的全球生態環境治理“雪上加霜”。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深刻闡明保護生態環境和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推動共建清潔美麗世界而不懈努力,展現了發展中大國的使命擔當和胸襟格局。
歷史選擇: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歷史地看,“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生態環境要有保證”。中國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生態文明建設仍然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正需新的理念指引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站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到現代化建設全局的突出地位,帶領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
民心所向:應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戰略突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生態環境在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權重不斷提高。過去人們“盼溫飽”“求生存”,現在則是“盼環保”“求生態”,希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以構建人與自然、社會整體和諧為價值取向,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突破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現代化困境,成為應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戰略突破。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環境與民生關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進程中進一步豐富發展。
1.2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性認識和總結,是一個集哲學、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多學科于一體的綜合理論體系。這一重大思想系統闡釋了人與自然、保護與發展、環境與民生、國內與國際等關系,涵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證、歷史依據、基本原則、核心理念、宗旨要求、戰略路徑、系統觀念、制度保障、社會力量、全球倡議等基本問題,其主要方面集中體現為“十個堅持”,即: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深刻革命,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十個堅持”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合體,共同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放在整個科學體系中來認識和把握。
從價值層面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歷史地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現實地看,生態文明也是關系中國共產黨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生態環境問題解決得好,人民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黨的執政基礎就更加穩固。建設生態文明就是為了文明的延續,為了滿足當下和今后人民群眾的良好生態環境需要,這與可持續發展理念蘊含的“能夠滿足當前的需要又不危及下一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基本觀點,在敘事主體和時間線上相融相通。
從認識層面深刻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通過合理利用自然實現自身發展,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愿景的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具有綠色性、協調性、公平性等特點。中國追求的生態文明首先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是“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的和合狀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進步的文明,不僅體現在生態友好性上,同時也體現在物質和精神的極大豐富上,是能夠滿足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發展的文明。由于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超越國家邊界,我們要建設的生態文明不限于一時一事、一地一域,是需要全球共同努力達到的一種命運共同體,必須通過全球行動、全球應對、全球合作,才能真正實現。
從實踐層面深刻回答了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既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是生態環境問題,但也是經濟問題、政治問題、社會問題、文化問題,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問題,需要探索務實有效、多措并舉的實踐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生態本身就是經濟”,“良好的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就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不僅決定發展的質量,也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之策。這些路徑方法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生態文明建設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實踐經驗,必須在繼續推進中不斷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更好發揮中國共產黨在生態文明領域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優勢。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開放包容的思想體系,隨著實踐深化不斷豐富完善。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明確提出了“四個重大轉變”——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大轉變,“五個重大關系”——新征程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四個重大轉變”“五個重大關系”與“十個堅持”構成一個相互聯系、有機統一的整體,進一步概括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是創新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嶄新篇章。
1.3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鮮明特征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基于歷史、立足當下、面向全球、著眼未來,倡議文明互鑒、和諧共生、以人為本、綠色繁榮、系統治理、務實合作,系統闡釋和科學謀劃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位、目標任務、總體思路、重大原則,凝結了對發展人類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和清潔美麗世界的睿智思考和深刻洞見。
文明互鑒彰顯開放包容胸襟格局。世界文明具有多樣性,不同文明應該包容共存、交流互鑒。中國提倡的生態文明是現代文明的新形態,它將許多西方國家認為互不相干的“文明”與“生態”融為一體,是一種新的生產生活生態的組織形式而非意識形態概念,也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于人。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一種延續,但并不是固步自封、自說自話,而是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充分汲取世界各國關于自然、保護、發展等的優秀文化營養,在目標、路徑等方面與世界先進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特別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理念有許多相融相通之處,體現了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間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關系。這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對于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具有重要意義。
和諧共生指引人類永續發展道路。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倡導“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認為人和自然要融為一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辯證地看,當人類合理利用、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常常是慷慨的;當人類無序開發、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必然是無情的。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全人類共同的追求,世界各國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過程中,也都很早就認識到“自然對人類的反擊是對人類試圖控制自然的報復”。中國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既不是匍匐于自然之下,也不是凌駕于自然之上,而是協同推進自然保護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自律自覺。2021年云南野生大象北上南歸的故事,生動展現了人與動物和諧共處新圖景。中國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努力避免“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為開啟人類高質量發展新征程、實現人類永續發展提供了現代化道路新選擇。
以人為本凸顯生態文明價值取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就是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的宗旨要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認知的不斷提高,迫切需要優美生態環境的享有權、知情權、參與權。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既是改善環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當務之急。同時,要下大氣力解決老百姓“家門口”的噪聲、油煙、惡臭等問題,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切。新時代以來,北京大氣污染治理交出高分答卷,實現了從“APEC藍”“閱兵藍”到“冬奧藍”再到“常態藍”,贏得人民群眾一致喝彩,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北京奇跡”。中國是一個以人民福祉為念、以人類前途為懷的國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關系各國人民福祉,必須充分考慮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優良環境的期待、對子孫后代的責任,探索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消除貧困的協同增效,在綠色轉型過程中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增加各國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綠色繁榮創造經濟發展重大機遇。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決定發展的成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中國堅持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摒棄以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發展的短視做法,順應當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方向,抓住綠色轉型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推動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當前,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是國際潮流所向、大勢所趨,綠色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從全球來看,各國均在制定并實施全面綠色轉型戰略。全球各國普遍認識到,經濟發展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應尋求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雙贏。中國致力于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高質量發展,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已經成為發展共識,為全球綠色轉型注入強勁動力。
系統思維推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建設生態文明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更加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推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始終要求堅持系統思維、全局謀劃,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斷增強各項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一方面,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其他各方面建設息息相關,必須采取經濟、法治、政策、市場等全面系統的手段措施進行精準科學的治理。另一方面,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必須按照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必須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國際場合提出,要按照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從而達到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的目標,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了智慧策略和方法路徑。
務實合作攜手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地球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面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環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任何一國想單打獨斗也都無法解決。習近平總書記倡議,要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他多次提出,要堅持多邊主義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努力推動建設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聯合國《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明確,“我們重申,地球及其生態系統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母親’是許多國家和地區共同使用的表述”,要求“開展最廣泛的國際合作來加速解決全球溫室氣體減排和適應問題以應對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等。唯有并肩同行,強化自身行動,深化伙伴關系,提升合作水平,才能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
第二章 建設生態文明的中國實踐
我們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習近平
科學理論引領前進方向。
新時代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綠色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生動彰顯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
中國著力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加快推進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持續推進交通運輸、建筑等領域綠色轉型,經濟發展的“含綠量”明顯增加。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滿意度不斷提升,生態環境的“含金量”顯著提升。
綠色成為新時代中國的鮮明底色,綠色發展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為地球增添了更多“中國綠”,擴大了全球綠色版圖,既造福了中國,也造福了世界。
2.1綠色低碳轉型的中國行動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2012至2023年,中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超過6%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4%,成為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
圖1 中國綠色發展成效
點擊下方報告標題下載全文:
全文|讓世界讀懂美麗中國的“綠色密碼”——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中國實踐與世界貢獻